评论员:富士康回归 河南松了口气
富士康重返中国市场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家全球最大的果链代工企业曾将部分生产线迁移到东南亚和南亚,尤其在越南投资显著增加,看似决心离去。然而,近期富士康宣布斥资10亿元人民币在河南郑州建设新总部,并扩展供应链,此动向被视为从印度、越南等地“回归”中国内地的信号。伴随而来的是,郑州富士康工厂提前进入招聘旺季,短时间内大量招工,提供优厚待遇。
作为就业与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支柱,富士康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人心。河南省的数据显示,手机出口量的下降与富士康的动向密切相关。2023年至2024年间,该省手机出口量与金额均显著下滑,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和就业市场。对于普通工人而言,“进厂打工”这条传统路径变得日益狭窄,富士康的回归因此被寄予厚望,视为维持家庭生计的关键。
尽管回归令人振奋,但促使富士康最初离开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外部市场的吸引力减弱是其回归的直接原因。例如在印度,iPhone 15的生产良品率低、卫生问题突出,显示了当地制造环境的困境。东南亚也面临着工人素质、供应链不全及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推高了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
相比之下,“中国制造”的综合优势仍旧显著,包括成熟的产业链、相对较高的工人技能以及稳定的基础建设。但同时,必须正视促使富士康先前寻求外迁的根本因素,如成本上升、产业升级政策导向等,这些因素同样影响着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
富士康在全球范围内的多次尝试,包括美国建厂计划的缩水,显示了制造业转移并非易事。苹果公司及其供应商虽有分散供应链的需求,但在实践中遇到重重挑战。中国需要思考如何增强对这类企业的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在华发展的顾虑,而非仅依靠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被动留住企业。
河南等地对富士康的依赖凸显了单一产业风险,同时也启示了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比亚迪等国内企业的崛起虽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但在国际贸易和高端制造领域,构建更全面的替代方案仍需时日。
总的来说,富士康新一轮的回归提醒我们,维持并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创造一个企业愿意长期投资和发展的环境,才是长远之策。这不仅关乎就业和经济增长,也是对国家整体经济韧性和转型升级能力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