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为672分的周欣,本可以稳稳地录取进入985高校。因为本省的浙江大学2024年在省内最低投档线是664分。但是,周欣却选择了浙江警察学院,只因这虽是个“二本”,却在毕业后基本可以保证入编从警。
对此,网友热议沸腾。有人认为,“放着名校不选,偏偏报一个二本院校,真糟蹋了这分数”,也有支持者称,“这叫未雨绸缪,这个学校能给编制的,多香啊。”事实上,梳理媒体报道就可以发现,类似周欣这样的高分考生放弃211、985名校,而冲着编制主动报考二本院校的现象并非个例,特别是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考公热”“考编热”持续升温,能够直接入编的二本定向招生,虽然工作在基层一线,也受到越来越多优秀高中毕业生和家长的青睐。“名校光环”和“编制保障”到底哪个才是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回答的时代课题。
高分考生,进入211、985高校学习深造,将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发挥优势、学以致用,固然是不错的选择,值得鼓励点赞。但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禀赋和家庭等实际情况,主动舍弃“名校光环”,就读“二本”院校,赢得一个确定的工作机会,自愿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未必就造成了“人才浪费”。现实中,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有211、985高校毕业的,从二本院校走出的也不乏其人。实践证明,名校是“光环”,却不是成才和成就事业的“保险箱”。编制和二本的名头听起来可能并不响亮,但也不是限制人才成长、束缚人才发展的特定“符号”。
“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向事业成功、人生辉煌的道路也并非固定不变的“华山一条路”。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产业、新场景不断涌现,带动了新职业、新岗位的持续增多,个体就业自由选择的舞台更加宽广、多元,竞争也更加激烈。但是,正是这自由选择和竞争,促进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激活了人才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最大程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每个人创造了各展其能、各施其才,实现人生价值的无限机会和空间。用名校,或者编制和二本等名词定义一个人的一生,本身就是刻板印象。只要是感兴趣、有热爱、能胜任,干什么都能人生出彩。这位高分考生如果怀着对公安事业的挚爱,立志在警察岗位上为公众服务,经过个人充分理性的思考,选择到二本的浙江警察学院学习,也不失为一种最佳的人生路径。
事实上,一些人之所以对编制和二本有偏见,把其等同于人才浪费,与一些刻板印象有很大关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提升,适应变化,加强二本院校和基层编制岗位的考核管理,让年轻的优秀人才在这里能够努力奋斗,脱颖而出,才能真正吸引更多能力强、素质高、有情怀的年轻人到基层建功立业,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地方高质量发展开辟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