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成语故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鹖冠子·天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片叶子挡住了眼睛,连远处的泰山都看不见了。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
成语来源
据记载,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鹖冠子的著作中。原文如下: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如果只关注眼前的小事,就会忽视更大的全局,就像一片叶子挡住眼睛,就看不到远方的泰山一样。
故事背景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读书人非常勤奋,常常在夜晚点灯苦读。有一天,他在书桌前读书时,一只飞蛾扑到了灯上,发出“啪”的一声。他感到很烦,便随手拿起一片树叶挡在灯前,想挡住飞蛾的光。没想到,这一片叶子竟然遮住了整个灯光,使他无法继续看书。
他以为自己已经成功地阻止了飞蛾,却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没有光,他根本无法阅读。结果,他因为一时的干扰,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启示与寓意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
- 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要看到整体和本质。
- 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 要学会分辨主次,避免因小失大。
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出处 | 《鹖冠子·天则》 |
原文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
意思 | 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看清整体或本质。 |
故事背景 | 一位读书人用叶子挡住灯光,结果无法继续学习。 |
寓意 | 不要因小失大,要有全局观念,看清事物本质。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人在处理问题时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大局。 |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它的历史渊源,也明白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刻意义。希望大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做到“不被一叶障目,看得更远、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