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崩溃的成年人 正在假装关机

导读 今天想跟你聊一种状态,一种已经消失在我们生活中很久的状态:“关机”。前几天,我在后台翻到一条读者留言:一个女孩形容自己的生活,明明...

今天想跟你聊一种状态,一种已经消失在我们生活中很久的状态:

“关机”。

前几天,我在后台翻到一条读者留言:

一个女孩形容自己的生活,明明已经很累很想休息了,但大脑始终没办法停止为工作操心:

“像个CPU都要烧干了的机器,但没办法关机”。

这个比喻一下子击中了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习惯了一种“持续开机”的生活。

工作 24 小时 online,随时随地在群里回复“收到”;

在人际关系里保持在场, 觉得自己有义务对身边人的情绪负责;

每天握着手机,等待接收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消息;

我们几乎很少拥有一段完整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时间,也没办法放心大胆地切断跟外界的联系。

从不“关机”,很少让自己放空,彻彻底底地休息。

同事形容这种状态:

像是生活织了一张没有缝隙的网,把你牢牢裹住。你完全找不到气口在哪里。

但却能清晰感觉到,每一个线头都在磨损你。

因为关机的后果是严重的。

或者说,是我们以为它会是严重的。

会给别人造成麻烦。

@ Lily 每周都会收到提醒,手机每日平均使用时长 15.5 小时。

她平均 5 分钟不到就要看一次微信,手机电量掉到 20% 以下就开始焦虑,怕自己错过回复,“不回群消息会耽误进度”。

@ 里克 出差,飞机还有几十米才落地,他就要关掉飞行模式开始回消息。“两个小时不回,客户肯定要急死了。”

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读者@ 百婷 告诉我,她上一段恋爱被分手,就是因为自己平时很忙、不爱分享生活日常,对方觉得自己“从来不被需要,不被重视”。

作家李娟也曾经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

2023 年她动了一场手术,“终日疼痛”,没有力气社交,在朋友间失联了一段时间。

结果被朋友拉黑了。

即使没有这些“严重”的后果,我们也总是可以适时脑补出一种紧张,与我们如影随形。

同事@ 晓星 说,她有段时间觉得微信消息提示音“像个炸弹”,所以会把手机调成静音,下班后就设置“已下工”的状态,昭告天下。

但还是忍不住一遍遍点进去看微信,“看那个炸弹到底有没有引爆”。

读者@ lala 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有一个周末她刻意让自己不工作,睡了两天。

但却做了个跟工作相关的噩梦,梦到领导变成了教导主任,追着她问,“你怎么还不交作业?”

这让我想起在《装腔启示录》里看到过的一幕:

女主工作累到进医院,但她的第一反应却是,“有负罪感”。

我知道地球少了谁都会照样转动。但与此同时,我又不可回避地听到脑海中的另一个声音:

“我得让它转。”

于是惴惴不安,过着“不关机”的每一天。

相比较而言,让自己“永远保持开机”所要承担的疲惫,却开始变得可以“忍受”了。

疲惫和麻烦是可以“忍受”的:

@ Kikko 经常洗着澡,身上都是泡沫,还要用手机回复客户的消息。

@ 安安 去蹦极,人已经站上了高台,钉钉收到了一个要提交的表。她对身后的工作人员说,“能不能给我两分钟,让我把这个表报完再推我下去。”

@ 阿郗 在海拔 3240 米的云杉坪拍婚纱的时候接到修改需求,开始跟客户和领导打电话。

@ 鹰王 在库仑沙漠掏出电脑加班,回家后电脑的缝隙里还能倒出沙子。

读者@大蓝屿 爬雪山的时候都在回工作消息

《装腔启示录》里,女主上司住院,用损耗身体换来“关机”时刻,终于能休息。

但收到“5 分钟后视频会议”的消息后仍然会挣扎着爬起,躺在病床上边哭边化妆准备参会。

牺牲自己去维系别人,是可以“忍受”的:

读者@ 姜苗苗 说,她会把所有重要的好友群和日常联系的密友全部置顶,有意识地“排班”定期联络和回应,以维系关系。

这种在关系中的“保持开机”,成为检验友情的标尺,一项论证关系坚固的明证。

甚至那些愚蠢而毫无道理的暗示,也是可以“忍受”的: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每次在文档里打下“关机时刻”四个字,都要被系统提示修改:

它在提示我们,“关机”是错误的,“关机”不是你的最优选。

这世界上永远有你休息和遵照自我感受去生活更关键的事情。

比如抓紧工作机会,实现职业抱负;比如照顾他人情绪,让彼此的关系更稳固。

保持 online,及时回应,永远将其他事项的优先级放置在个人感受之前,成为生活的一种系统默认设定,逐渐成了一种共识。

愈发害怕与无限忍受的背后,都指向了一个结论:能怎么办呢?

因为我们都知道,“不关机”多数时候并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因为我们早已不具备“关机”的条件。

我之前刷到过一个很扎心的提问:

“当代人的晚八点去哪儿了?”

晚八点曾经是一个可以“关机”的时间。

卫视黄金档会播你爱看的电视剧,你可以选择跟家人围坐在一起边看边聊,也可以把自己锁在房间看书、写日记。

但很多人都不再拥有它。

韩剧《我的解放日志》播出时,很多人对主角三兄妹的生活共情。

他们每天坐公交,换地铁,上下班来回要耗掉 3 个小时左右。

同事会问:“你的青春怎么都耗在回家路上啊?”

他们会自嘲:“下班时天是亮的,回到家天却已经黑了,我是没有傍晚的人。”

生活像走入一片缓慢波动的场域,对时间的掌控也不全由自己。

我们提不起力气向前跑,但还不至于完全停滞。像一辆装了废旧电池的玩具车,缓慢地呜咽着往前挪动。

就连维持日常生活都觉得吃力。

朋友@ 月米 说,她经常下班后在客厅沙发上睡着,来不及卸妆换衣服。后来干脆连化妆都省了,每天素面朝天去上班。

@ Huiying 家冰箱坏了快 3 个月了,她想叫师傅上门维修,但一直拖着。每天就用胶带粘住冰箱门,防止弹开。

@ 梨花 平均一年搬一次家,每次搬家后都没力气收拾屋子,要住大半个月“废墟”。

还有我自己,最近几年养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社交习惯,经常被朋友控诉:

对于不太紧急的闲聊消息,我不会立刻回复。

我会左滑标记未读,置顶,然后等待一个时间集中回。

这是一种有点自欺欺人式的拖延战术:

因为知道关机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用“待机”来装一装。

我们也会不得已减去很多当下已无力负担的东西。

探索新鲜事物的欲望,没了。

@ 月米 告诉我,她特别累和焦虑的时候,下班后只能看三部剧,《甄嬛传》《武林外传》和《老友记》轮播,看到几乎每句台词都能背下来。

因为感觉“很安全,不用占用太多脑处理内存”。

《花束般的恋爱》里,男主小麦工作几年后,再也提不起兴致追看从前喜欢的漫画,通关新发售的《塞尔达》游戏。

他只能玩得进去消消乐。

一格碰一格,像在消除自己重复又乏力的生活。

维系关系的力气,也没了。

读者@ 李李仁 说,她经常耳机没电了也要戴在耳朵上,因为不想被别人搭话。

@ 梨花 会在自己身心俱疲的时候,屏蔽所有聊得热火朝天的微信群聊。

《花束般的恋爱》中还有一个情节让人看了非常难过。

男女主某一天在下班通勤的地铁上遇到,他们只是远远看到彼此,招了招手,然后避过了头。

没有费力挤到对方身边去。

长久“不关机”的结果,是几乎要耗尽电池的寿命。

于是只好一直插着电源,恶性循环。

你肯定见过一块即将报废的电池是什么样子:

连接电源就显示满电,拔下电源就立刻黑屏不再运转。失去一切弹性。

你也肯定被叮嘱过,如何保养一块电池,让它使用时间更久、更健康:

连续使用几个月时间,就定期关闭后台运行,“强制”关机充电,充满一个 12 小时的电循环。

这或许是我们“无法彻底关机”的当下,唯一能保存自己的方法——

定时监测自己的电池健康,然后偶尔一次强制关闭系统,关机充电。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曾分享过一个概念:

持续性的“自体的晃动”。

“这是一种长期存在,难以消退的感觉,它让你无法真正休息,无法真正快乐,好像做什么事都差一点感觉,都不那么完全痛快。不仅如此,它总是让你体验到不安,好像生活中总有什么风险会出现。”

他形容这是一种类似“不间断渗水,潮湿”的体验,不会带给你瞬间崩溃的破碎,但会不断消耗你的心理能量,让你体验到一种虚弱。

那些“关不了机”的时刻,就是微妙的自体晃动,浸染着潮湿。

电池最怕潮湿。我们急需注入一些电量和阳光趋避这种潮湿。

我无法提供具体的解法,因为让自己彻底放松的方式人人各异。

但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脑子里频频闪过一个画面,它让我长久未关机的电池积蓄了一点新的电量:

图源@Monica_ss🎹

在街头,一个潮湿的小水坑前,一个老人用彩纸叠了很多小船,放在水面上。

这或许是他彻底放松的“关机时刻”,没有任何人打扰。

你也会有办法的。

在你无法避开的潮湿水面上,在电池彻底坏掉之前,叠一只属于你的小船。

撰稿:三花

责编:许无

查看原图 112K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