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欧委会宣布将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以来,德国、瑞典、匈牙利等欧盟国家,以及众多欧洲车企,都在持续发声,试图阻止欧委会一意孤行的决定。
梳理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时间线,欧委会已于6月12日公布了“初裁结果披露”,按照调查程序,下一个关键节点,是7月4日。当天,欧委会将公布“初裁结果”。
从报道数据量来看,美西方媒体十分关注这个节点,近期日均报道量达到了单日近千篇。
然而,谭主梳理了以往欧盟反补贴调查的案例发现,这个节点,似乎并不值得如此关注。
其实,按照欧盟的规则,“初裁结果披露”只是预先公布一些“初裁结果”中的临时税率、受调查企业的情况等。
从欧盟官网数据来看,2003年以来的反补贴案件中,这两个环节公布的临时税率一般都是一样的。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丁如长期追踪欧盟反补贴调查进展,从她的经验来看,这两个环节公布的临时税率也不会有什么出入。
从外媒的报道量上,也能得出这个结论——之前的案件中,在披露了税率后,外媒对随后的“初裁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关注。
既然7月4号这个所谓的“初裁结果”不具备什么关注价值,那美西方媒体为什么还要集中报道这个节点呢?
在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后,谭主发现,“中国希望”是其中提及的一个高频表述。《美国之音》就在标题中写道,“中国希望欧盟在7月4日前取消电动汽车关税”。
类似的标题还集中出现在路透社、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等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
通过大量报道“中国希望”这样的字眼,不断炒作中国希望在7月4日前解决问题的叙事,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外界对快速解决问题的期待值。
换个角度看,这实际上是对中方的一种“捧杀”。
丁如告诉谭主,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让欧盟在7月4日撤回决定,是不现实的。
欧委会启动反补贴调查到“初裁结果披露”,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欧委会收集了大量的企业数据并进行测算。如果要取消加征关税,也需要重新核算评估。从6月12日到7月4日,只有三周多的时间,完不成这样的计算。
此外,由于欧盟成员国内部在对华加征关税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基本没有可能在7月4日前达成关税调整的内部共识。
所以,中方也不可能将7月4日视为解决问题的转折点。
看清这一点,就会发现美西方媒体之所以要集中渲染“中国‘希望’在7月4日前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意图,是在协助欧方在谈判中给自己增加“筹码”。
丁如跟谭主分享她过往参与谈判的观察和经验,一旦外界对某一方快速得到谈判结果的压力过大,就会使承压的一方在谈判中局面不利。
也就是说,欧盟可以利用外界对中方快速取得谈判成果的迫切期待,在谈判过程中向中方“要价”。
其实,这一次反补贴调查中,双方开启磋商的时点,比以往要更早。
早谈,也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解决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对各方有利的因素。
按欧盟的规则,欧盟要在启动调查后的第13个月结束调查。
也就是说,在初裁结果公布后,还有4个月的时间去磋商谈判,这其中还存在很多变数。
最终裁决之前,欧盟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要知道,谈判博弈的本质,不仅在于双方“筹码”的对比,更取决于时与势的走向。而一些欧盟成员国的表态,能够说明,谁站在时与势的那一边。
当前,欧盟进出口贸易压力重重。今年一季度,欧盟整体对外货物贸易额同比下降8.4%。
丁如表示,欧委会的做法,可能会加剧中国和欧洲市场间的贸易摩擦,这会牺牲欧盟成员国的利益,尤其是那些以出口为导向的成员国。
随着11月2日这个时间节点的临近,欧盟内部,会出现更多的反对声音。这对于欧委会而言,才是真正的压力。
而对于中方来说,接下来,中方会有耐心地、有节奏地同欧方进行磋商。
无论如何,中方都将坚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距离最终裁决,还有一段时间,欧方,可以再好好想一想。
查看原图 37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