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索取情绪价值的人

导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头图来自:AI 生成事情是这样:昨天没什么事情,出去逛了一圈。回来路上,我骑了一辆单车上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头图来自:AI 生成

事情是这样:

昨天没什么事情,出去逛了一圈。回来路上,我骑了一辆单车上坡时,突然从坡上下来个骑单车的小朋友,因为他没及时刹车,就撞到了一起。

好在骑得都比较慢,没什么大碍,不过,小朋友立刻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肯定不会置之不理,于是停下来去关心他;我看小朋友哭,就安慰他说:" 别哭,摔到哪了?疼不疼?先坐着歇会儿。"

随后他妈妈上来一顿输出:" 你怎么骑车的,这么大的人看不见,就往上撞?" 当时我站在那里,解释说:" 你家小朋友逆行了,没刹住车,我也没躲开,这事不能全怪我吧?"

后来经过一番沟通,对方觉得理亏,带着强硬的姿态就走了;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一开始没有去安慰小朋友,而是站在一旁,等他哭完再和他父母讲道理,对方是否会更加尊重事实呢?

这让我有了一个新思考:不随意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火了很长一段时间。

工作中,员工要上级的认可与关怀,这种鼓励就是一种情绪价值;生活中,朋友之间的倾听和共情,也是一种情绪价值。

可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索要情绪价值时,究竟在寻求什么?从表面上看,用两个词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一是 " 哄 ",二是 " 认同 "。

我查了一下资料,哄是一种沟通方式,在一方需要情感安慰或理解的时候使用。

这种方式基于对对方感受的认同和尊重,即使双方对事情的看法不同,为了对方的情绪好,会采取温柔的态度来处理。就像在情侣关系中,哄体现了对伴侣情绪状态的敏感和愿意为关系和谐做出努力的态度,它不是简单的欺骗,而是基于对关系长远考虑的互动方式,旨在通过情感共鸣来解决冲突。

注意,这里说的是:需要情感安慰或理解时,因此,哄更多是短期情绪管理;而认同呢?是基于事实。

什么是事实?

小朋友逆行属于事实,她摔倒了属于事实,她坐在地上哭,也是事实,我进行了安慰,也是事实。

然而,要解决事实中的问题,要基于客观现实基础进行分析。类似于,停下来,双方冷静地讨论谁应该为事故负责、各自需要承担哪些责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毕竟,哭真能解决问题,那我也应该坐地上哭一场。

不过,现实中大多人遇到事情,都会选择 " 哭 ",这里的 " 哭 " 不仅指流泪,是在面对不顺心的事情时,通过情绪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比如:

工作中,有些人感到压力大,通过抱怨博取领导同情,希望领导或同事减少对他们的要求。

这种行为能够短暂地减轻个人压力,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影响团队合作和信任,因为下次,别人也可以采用此类办法。

生活中同样,一个人跟家人产生矛盾,夸大自己的委屈来获取对方的理解与支持,这种行为可以短暂地平息冲突,但会让人忽视问题的真正根源。

因此我说,情绪价值是道 " 安慰剂 ",不代表真正的问题解决。情绪价值当然有用,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需要情绪价值?

02‍

任何一个概念兴起,我们都要考虑市场行为。

情绪是一种生产力,是推动市场行为的力量之一,在还没有 " 情绪价值 " 时,人们用 " 社会支持 " 或者 " 情感支持 " 来描述和情绪有关的互动。

这些词的意思很简单,在社交中,人们相互安慰、鼓励和关心别人,帮助对方渡过心理上的难关。

很早时期,品牌广告刚刚流行时,许多产品在宣传时会特别强调情绪方面的内容,类似于,洗衣粉广告不说清洁效果多好,而是展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通过画面对比,让人对产品产生情感认同。

这种价值渲染,能够吸引更多人去购买,因为它超越了产品本身,触达了内心。

但是,商业世界中永远存在竞争。如果一件事能让别人成功,把宣传转化为利益,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模仿和参与。

因此,情绪逐渐成为了 " 营销 " 切入点,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只是利用了人性弱点,通过情绪控制来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不信,你想想看,假设一件商品或者一个品牌,去掉所有的情绪包装,它还能剩下什么?它还有什么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或者能让消费者产生共鸣的内容?

前两天我去朝阳大悦城,逛了 Lululemon 和迪桑特。

说实话,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去 Lululemon;它的男装区域看起来和优衣库差不多,货架上挂的衣服乱八七糟。

而且,随便一件衣服价格都在 1000 元以上;相比之下,迪桑特的商品陈列显得更用心一些,至少让人觉得品质很好、很有档次。

所以,当情绪被植入到宣传中时,会给人一种幻想感,这种幻想感,无疑是一把赚钱的 " 金钥匙 "。

社会心理学中,有两个概念叫符号消费(Symbolic Consumption)和情绪依附(Emotional Attachment)说,当情绪被植入到一个产品或品牌上时,它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通过情感与消费者建立了一种深层次的联系。

现在停下来想想,如果去掉符号和情绪依托,商业还能剩下什么?还能如何吸引消费者?或许,只剩下冷冰冰的交易。

毋庸置疑,情绪无疑是一种推动消费的力量,一种先进生产力;不仅如此,情绪在工作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03‍

前段时间查资料时,看到一个有趣的例子。

有个叫埃尔顿 · 梅奥(Elton Mayo)的人,他想研究如何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跟工人聊天、改善工厂的灯光和工作环境,看看这些会不会有帮助。

首先,他做了两个实验,一个照明实验,另一个福利实验。

照明是调整工厂里的灯光亮度,看看对生产力有没有影响;福利实验是改善员工福利,看看能不能提高工作积极性,结果很平淡,对生产力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但是,第三个访谈实验却发生了变化。

他发现,很多工人不愿意工作,问题不在工作本身,而是他们心里有一些情绪问题,或者有未解决的心理困扰。

有个工人对工资不满,是因为他担心妻子的医药费;还有一个工人不喜欢她的主管,因为那个主管让她想起了自己讨厌的继父。

虽然访谈结束后,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但工人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因此,生产力有所提高;后来,这个实验被称作霍桑实验。

而梅奥认为,作为管理者,具备倾听意识,就能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和生产力。

反复琢磨下,所谓倾听不正是提供 " 情绪价值 " 吗?别人吐槽时,你听一听,安慰他说几句," 别担心,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样做就在给予情感支持。

不过,你知道吗?情绪会传递。

前天早上,我还在睡懒觉,我爸突然打来电话,催我结婚。他说国庆节老家很多人办婚礼,他还给了不少份子钱,问我怎么还没带对象回去,还担心收不回份子钱。

然后一顿批评,我一时没忍住就回了几句,结果我们吵了起来。挂了电话后,我还没完全清醒,心里却觉得特别郁闷,大清早的到底干嘛呢?

后来整整一天,我啥事儿都没干,就一直沉浸在这种负面情绪里,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能控制情绪,但它会悄悄地影响我们。

因为当人受到外界刺激时,信息会传递到大脑,大脑产生情绪,再通过神经传递信号给身体,我们就会做出动作或语言上的反应,这些反应还会被储存下来,形成记忆,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神经递质和激素在相互作用。

情绪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记忆复杂,记忆能记住情绪。

比如说:

我们记住了快乐,所以我们坚持读书、锻炼,或者大肆购物、赖床不起来;我们记住了悲伤、愤怒和恐惧,从中吸取教训,或者一直陷在里面走不出来。

甚至,我们记住了疑惑、迷茫,所以,会不断地发现、探索,甚至开始好奇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说简单一点,情绪是一种很高级的反应和记忆,作为人类,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过剩的意识反应完全是由外部环境所造成的。

因此,情绪像击鼓传花一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最终影响心理健康。既然这样,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真的总是好事吗?

04‍

我觉得未必。首先,要建立一个新的认知:

所谓情绪价值,是一个人能够 " 接住 " 你的负面情绪,把它消化掉,然后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再传递给你,这才是正确的情绪价值。

负循环的情绪价值是这样:当一个人不断接收别人的负面情绪,却消化不掉,也没办法转化,结果把压力不断在大家之间传递,让情况变得更糟。

有朋友抱怨现在很多人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创业也没有什么好项目。你听了之后也跟着附和:" 是啊,现在大环境确实不好,机会真的很少。"

这样一来,大脑就会不自觉地把消极的信息记下来,慢慢变得悲观。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可能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判断和行动。

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里佐拉蒂教授(Giacomo Rizzolatti)做了一次关于猴子大脑的实验。

他发现,当猴子做某个动作时,脑子里的某些神经元会被激活。更有意思的是,当猴子看到别的猴子,甚至人,做同样的动作时,那些神经元也会被激活。

猴子的大脑分不清 " 自己在做 " 和 " 看到别人做 " 之间的区别,这些神经元就像一面镜子,能把别人的动作反映到自己的大脑里,所以它们被叫作 " 镜像神经元 "。

后来,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也有这种镜像神经元,广泛分布前皮质、顶叶皮质层,这些神经元不仅对动作有反应,还能对表情、情绪有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情绪会 " 传染 "。

我们看到别人脸上有恐惧的表情,你也会感到害怕;看到别人开心地笑,你的心情也会变好,有时候我们会说:" 我能感受到你的悲伤。" 这话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团,就是因为他们情绪在互相影响和感染,所以,我们应该把对情绪的认知停留在情绪上,不能混淆情绪和事实的关系。

不然,真会被情绪影响,失去对事情的客观判断。

以前我看过一本书,书名忘了,里面提到中国式教育的问题。书中说,富裕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会让孩子先哭一会儿,等他冷静下来再讲问题。

穷人家孩子不同,孩子一哭一闹,家长会立刻哄他,给糖果奖励。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优先选择情绪化表达。

你不信的话看看,很多成年人现在遇到问题,是不是也是情绪先行?所以,提供情绪价值也对,也不对。

对的地方是,面对 " 巨婴 ",哄一下,让他冷静下来再讲道理,他能听进去。不对的地方是,为什么我们开始把情绪放在处理问题的首位了呢?

反正我觉得,不要把 " 情绪价值 " 放在第一位。理性之美让人知道,懂得收起一些棱角,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总结

每个人,应当 " 自醒 "。

总是向别人要情绪价值,自己就成了 " 情绪喂养机 ",真正成熟和智慧的人,从不会让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是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