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人才多为“东南亚博士”,如何缓解“含博量”焦虑

导读 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院校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获得相应资源支持,才能真正缓解其 " 含博量 " 焦虑。近日,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

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院校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获得相应资源支持,才能真正缓解其 " 含博量 " 焦虑。

近日,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布的博士生引进录取情况引发热议。根据公示内容,其拟引进的 10 名人才中,大多为毕业于东南亚及东亚国家的博士研究生,如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泰国易三仓大学等,所学专业有汉语言文学、管理学、体育与运动、教育学、艺术学等。

图片来源:极目 · 新闻

据极目 · 新闻报道,该校相关引进公告显示,此次人才引进的岗位为专技岗兼行政及辅导员工作,对于海外普通院校毕业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校将提供安家费 20 万元以内,科研启动费为理科 10 万元以内、文科 5 万元以内。该校官网显示,这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目前开设学前教育等 7 个师范类专业及旅游英语等 7 个非师范类专业。

世界上每个地区都有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院校和优势专业,人为根据留学地制造 " 鄙视链 ",甚至一刀切地将留学东南亚的博士一概称为 " 水博 ",显然有失公允。不过,当一所高校引进人才中,毕业于某个特定地区的博士生 " 扎堆 ",且相关院校在实力和声誉上存疑时,其引才举措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此前,一些海外院校就曾因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被吐槽 " 含水量过高 "。值得注意的是,太原该高校此次引进的人才中,不乏这类海外院校的毕业生。例如,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在 2021 年 11 月就被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列入 " 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 " 名单之中,QS 亚洲大学排名在 600 名之后;其牵涉的一些韩国大学也曾被报道为速成的 " 学历工厂 "。这就不免让人质疑:地方高校花重金引进这类培养质量存疑的博士生,真的有必要吗?

对此,一些报道也曾揭示了这些高校的现实困境。很多地方普通院校缺少平台优势,叠加经费拨款、设备器材、发展路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局限,很难吸引到国内的博士人才。而不管是院校升级为大学,还是申请硕士点,都会对教师队伍的博士比例有所要求。为了获得更充足的经费、更大的招生规模和发展空间,一些高校便开始 " 为引进而引进 ",把引进人才的名号摆在实力之前。此前,湖南省邵阳学院还将本校教职工批量送到菲律宾高校 " 走流程 " 式培养,然后斥巨资以人才引进的名义招回。该校多名二级学院院长直言,由于难以引进国内的博士人才,学校不得不采取这一 " 权宜之计 "。

事实上,纸面上的 " 含博量 " 并不等于真正的教育质量,不同高校基于自身的定位,也应当具有差异化的人才评估方式。就拿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来说,其开设的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等专业,大多具有较强的实操属性。就此而言,比起拥有海外博士的头衔,丰富的行业实践和实打实的专业技能,才应当是胜任专技岗等职位的核心竞争力。当这类专科院校走出机械提升 " 含博量 "、升级为大学的单一化追求,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职业能力上,同样能够走出 " 小而美 " 的特色发展之路。

可见,对于盲目追求博士占比的现象,部分高校的急功近利倾向恐怕只是表象,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院校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获得相应资源支持,才能真正缓解其 " 含博量 " 焦虑。

( 原题为《引进人才多为 " 东南亚博士 ",如何缓解 " 含博量 " 焦虑》作者 任冠青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