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为啥也不拿地了
2024年已步入尾声,回顾上半年,新房与二手房市场在政策助力下有所回暖,但土地市场未见显著好转,缺乏直接的政策利好的支撑。据中指院统计,今年前七个月,百强房企拿地总金额为430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8%,与上半年相比,降幅进一步扩大2.2%。自去年始,民营房企普遍减少拿地,取而代之的是央国企与地方城投的积极介入。然而,今年就连一些大型国央企的拿地步伐也有所减缓,其拿地金额比例明显滑落,某头部央企的拿地金额同比下跌甚至超过60%。
房企拿地动力不足的背后,首要因素在于现存土储规模庞大,消化现有库存成为众多房企的当务之急。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去化周期已超20个月,意味着开发商手头的房源在未来两年内可能难以完全售出。诸如保利、绿地、融创、碧桂园等多家房企的土储面积超过亿平方米,即便是排名稍后的房企,土储量也维持在数千平方米,庞大的库存成为房企扩张的沉重负担。
其次,市场需求疲软与销售回款减少加剧了资金流动性紧张。1至7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降低了37.5%,尽管较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仍处于历史低位。房企面临销售业绩下滑,多数企业下滑幅度超过30%。加之债务偿还压力,特别是面临海外债券到期,信用风险的担忧使得房企在拿地决策上更为谨慎,有的甚至通过出售土地来维持生存。
此外,政府的土地供应策略趋向精细化,优质地块供应减少,增加了获取难度。为缓解市场供需矛盾,政府减少了土地出让量,尤其是优质地块的供应变得“少而精”,加剧了竞争,导致房企在拿地时更加审慎,担心在市场下行周期中,即便是优质地块也可能隐藏风险。
综上,市场供需失衡、资金链紧绷及优质土地获取难,共同作用于房企,使其投资态度趋向保守,拿地行为随之放缓。
不过,尽管整体趋势谨慎,房企对于高性价比和高质素地块依旧保持高度兴趣,属地化拿地策略日益明显。近期,一些优质地块引发了激烈的竞标,显示房企在特定条件下仍有积极拿地的意愿。策略上,房企偏好低总价、高利润空间或地段核心、资源稀缺的地块,同时,龙头房企在长三角等区域的深耕布局成为趋势,既争夺一线城市的核心地块,也不乏在经济实力较强的三四线城市寻找机会。
总的来说,房地产行业正经历自我调整期,房企拿地策略趋于理性与保守,注重土地的精细化选择与区域深耕,以稳健姿态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国央企,为啥也不拿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