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兴奋剂“双标”干扰奥运会 国际体育公正受损

导读 美国反兴奋剂“双标”干扰奥运会近期,美国媒体及机构频繁提出奥运会兴奋剂议题,借此向国际奥委会(IOC)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发难...

美国反兴奋剂“双标”干扰奥运会

近期,美国媒体及机构频繁提出奥运会兴奋剂议题,借此向国际奥委会(IOC)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发难,并以此为由批评中国等国家。2020年生效的《罗琴科夫反兴奋剂法》使美国自封为国际监管者,试图干预全球,特别是其他国家的兴奋剂案件。这种对自身反兴奋剂问题视若无睹,却严苛对待他国的双重标准做法,给即将举行的巴黎奥运会运动员带来困扰,同时也让国际组织官员感到威胁,全球对此普遍感到忧虑。美国反兴奋剂“双标”干扰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保罗·加索尔在巴黎奥运会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中,表达了对中国游泳运动员频繁遭遇兴奋剂检测的“遗憾”,强调应尊重WADA的权威及其检测程序。自4月以来,美国反兴奋剂机构联合部分媒体,围绕23名中国游泳运动员的食品污染事件发布多篇失实报道,试图质疑WADA的检测体系。《纽约时报》还片面炒作2022年中国选手的美雄酮阳性案例,意图再次激起对中方的负面情绪。

加索尔指出,美国媒体的报道具有争议性,而频繁检测中国运动员以证明清白的做法让他感到遗憾。他希望各方能理解并尊重WADA的工作及其检测流程。据统计,中国游泳队员每人平均接受了21次来自不同反兴奋剂组织的检测,远超澳大利亚游泳选手的4次和美国选手的6次。

中国游泳运动员覃海洋在巴黎奥运会混合泳接力夺银后表示,频繁的清晨检测确实影响了团队的备战节奏。

与此同时,外界质疑美国在处理本国运动员兴奋剂问题时采取宽松态度。例如,美国田径新星埃里扬·奈顿在兴奋剂检测中呈群勃龙阳性,但美国反兴奋剂机构以食物污染为由免除其责任,允许其参赛。群勃龙通常不被视为常见污染物,多数违规者会面临四年禁赛,而美国运动员常以食品污染为借口逃避处罚。

历史数据显示,美国体育界存在兴奋剂掩盖问题,如1988至2000年间上百次检测结果被隐瞒。美国奥委会曾被指鼓励选手使用兴奋剂。如今,美国一方面无视自身问题,另一方面却热衷于干涉他国。

WADA和其他国际体育界人士对美国的“长臂管辖”表示担忧,认为这加剧了国际间的不信任与分裂。专家尚希萌指出,《罗琴科夫反兴奋剂法》破坏了全球反兴奋剂工作的统一性,可能出于政治动机,对体育的纯洁性及国际组织官员构成威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