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在郑州抓蜗牛研究极端降水 揭秘暴雨新线索

导读 研究团队在郑州抓蜗牛研究极端降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团队在郑州-荥阳地区,即去年“7·20”特大暴雨的核心地带,收集了四...

研究团队在郑州抓蜗牛研究极端降水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团队在郑州-荥阳地区,即去年“7·20”特大暴雨的核心地带,收集了四只现代蜗牛作为样本。通过创新技术——包埋制片与二次离子质谱法的结合,他们超越了传统古气候研究的极限,前所未有的获取了高分辨率的数据:2021年6月至9月期间,每日变化的蜗牛壳体氧同位素记录。这项开创性成果近期已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回溯到2021年7月20日,郑州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雨侵袭,短短三天内的降雨量相当于该地区年均降雨量,被气象记录标记为“千年一遇”的极端事件。不过,这一标签基于的仅是不足百年的仪器测量数据。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新常态是否已将此类暴雨从“罕见”推向“常见”,成为亟需科学界解答的关键问题。全面探索不同气候状态下极端降水的变化性,对深化我们对极端天气机制的理解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现有的直接观测记录不超过两百年,时间跨度有限,而传统古气候研究的年到千年的分辨率又过低,难以精确复原短时极端天气的具体情况,导致我们对历史上极端降水的长期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状态的关联知之甚少。

此项研究开创性地证实,蜗牛壳体能作为量化工具,追溯陆地上天气尺度的极端降水事件。将来若将此方法应用于蜗牛化石研究,将可能揭示历史上不同气候场景下极端降水的频率与强度,为探究地质时期超级暴雨的特性和变化趋势铺平道路,促进古天气学的发展。长远来看,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极端天气气候状态的演变规律,还能提高气候模型的评估准确性,并为预测全球变暖情境下的极端天气趋势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