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不过三年,这个曾经的网红顶流,拥有 800 家门店的咖啡品牌如今命悬一线 门店锐减七成,转型遇挫

导读 曾经风靡一时的鲜果咖啡品牌“本来不该有”,在许多城市的身影已逐渐消失,其全国范围内的门店数量持续下滑。截至2024年7月,该品牌仅剩209...

曾经风靡一时的鲜果咖啡品牌“本来不该有”,在许多城市的身影已逐渐消失,其全国范围内的门店数量持续下滑。截至2024年7月,该品牌仅剩209家门店,与2023年顶峰时期的800家相比,缩减超过七成,这与品牌负责人先前设定的1500家门店年度目标相去甚远。更加不幸的是,团队去年投资600万打造的新咖啡品牌“功夫咖”的全国首店,也在同年6月30日宣布停止营业,结束了短暂的运营生涯。

这两个品牌都被一些行业观察者贴上了“网红”标签,并指出它们虽然初期凭借新颖的概念和营销手段吸引了大量关注,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持久的吸引力,难以维系生存。

“本来不该有”团队两次创业,分别尝试了鲜果咖啡和茶咖两大热门领域,意图打造符合国人口味的咖啡新体验。两个品牌在创立初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最终都遭遇了急剧的业务滑坡。

这些案例引出了一个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咖啡市场中,是否还能创造出新的故事和增长点?

以“本来不该有”为例,其创始人飞飞是一位00后,擅长品牌营销策略。品牌于2021年9月诞生,以惠州为起点,凭借独特的鲜果咖啡概念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其店铺设计、产品命名都极具网络热度,如“本来蕉虑”、“本来芒碌”等情绪化的命名方式,迅速在网络上引起话题。通过在抖音等平台的流量玩法,品牌一度快速扩张至近800家门店。然而,到了2023年下半年,门店开始大规模关闭,品牌发展受阻。

随后推出的“功夫咖”尽管在营销上下足功夫,试图复制“本来不该有”的成功路径,依然未能避免在2024年6月关闭首店的命运。品牌解释闭店是因为坚持品质和不愿屈服于高昂租金的“商圈潜规则”。

这两个品牌的经历反映了咖啡市场中创新与持续发展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短期热点和营销噱头的品牌来说,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成为关键。同时,果咖和茶咖这类尝试本土化创新的细分市场,虽然一度受到关注,但至今尚未形成稳定且广泛的成功模式,显示出咖啡行业在持续创新和本土化探索上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面对行业巨头的价格战,新兴品牌在创新与差异化道路的选择上显得尤为重要,但也充满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