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AI爆改经典影视剧名场面 创意与侵权的界限在哪?

导读 如何看待AI爆改经典影视剧名场面近日,有不少网友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用AI制作的“名场面”。这些“名场面”有的来自于影视剧中的经典桥段...

如何看待AI爆改经典影视剧名场面

近日,有不少网友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用AI制作的“名场面”。这些“名场面”有的来自于影视剧中的经典桥段,有的来自于大家熟知的网络梗图。经典影视剧的主角突然开始啃鸡腿、小猫拿着筷子吃面、老人在地铁上吃手机……目前,AI爆改影视剧名场面相关视频在某视频平台上已有超千万次播放量。网友们看过AI重新制作的经典影视画面后都纷纷惊叹。有网友评论:“突然意识到了AI的强大。”“我说前两天大熊猫怎么吃上火锅了。”如何看待AI爆改经典影视剧名场面!

博主魏大智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了多支AI爆改影视剧名场面的视频,包括甄嬛喝啤酒、雍正上朝吃汉堡、鲁迅摸着下巴微笑等内容。他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想要生成这样的视频,流程并不复杂。“只要打开软件App,不管是图生视频还是文生视频,输入描述词等待生成就可以了。等待时间也不算长,差不多5分钟。”

魏大智总结道,“非常丝滑、几乎看不出破绽”的AI视频并不是一次就可以生成的,大多数视频在制作中都要反复调整描述词,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我播放量最大的一个AI视频‘名场面’,是用《甄嬛传》里雍正上朝的一张图片生成的。我发布的版本是我输入3—5次描述词才呈现出来的效果。”魏大智说。

为了能让AI更好地理解自己想要达到的视频效果,魏大智在输入描述词时会尽可能细致,比如指明用哪只手做动作、人物吃东西的动作是咀嚼还是啃。经过反复修改描述词,AI呈现的作品让魏大智直呼“有种魔法照进现实的感觉”。

在保持原场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影视人物的动作或行为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AI手段的使用,使制作过程变得越来越简单,也逐渐衍生出了创作的多种可能。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国华律师提醒,用AI再造影视剧名场面虽然极具趣味性,但也需要警惕其中的侵权风险。“影视剧的片段、截图也属于影视作品的构成,受著作权法保护,再现场景进行创新,有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此外,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使用影视作品中相关人物的形象,如果未获得相关人员的同意,产生了纠纷,创作者也可能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欢庆对上述观点也表示认同:“即便是静态的画面,使用人物形象也会有侵犯其肖像权的风险,以往的‘葛优躺’案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除此之外,有一些网友还提出了“影视剧人物形象被AI生成为搞笑、娱乐的画面,是否侵犯人物名誉权”的问题。

对此,王国华解释道:“使用原作品进行再次创作,需要尊重原作品的基本表达形式。如果AI视频对原作品的形式进行了突破,引起了误解或降低了他人的声誉、社会评价,表现出贬损的意味,造成真实名誉损害,则视频制作者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魏大智也注意到,一些AI生成的视频会呈现出恶俗或令人不适的画面。他认为,对于使用的画面、输入的描述词应该作出一定的规范,“单纯的娱乐还好,如果过分的话,就过犹不及了”。

这些运用AI生成的“名场面”视频,也引发了一些网友对安全问题的思考。冯依依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视频后,第一反应并不是觉得好笑,反而觉得有些担忧。她告诉央视网《新闻+》记者,目前这些视频虽然尚未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分辨能力较弱的群体仍然存在误信的可能,从而埋下隐患。此外,她还提到,AI生成视频的低成本可能会加大网络谣言的扩散风险。

“实际上,网友们担忧的点在于‘眼见不为实’。”姚欢庆说,“对于这种技术的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已有相关规定,其对于图像类、照片类的生成、合成都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制作者专门做出标识,对相应的算法做好备案。”

对于AI技术未来可能带来的侵权、真假难辨、“深度伪造”等一系列问题,姚欢庆认为,技术是中性的,既要规制其弊端,又要发展其美好的一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想象力和乐趣。“作为使用主体,要有创作时需要获得授权的意识。对合理使用要有正确的评价。根据《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的相关规定,单纯的滑稽模仿,仍然有可能带来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风险。所以,针对AI技术带来的各种问题,第一,需要用法律来规制;第二,要用技术来监督、管理。双管齐下,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网络空间。”如何看待AI爆改经典影视剧名场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