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起接一起丑闻”困扰的日本

导读 从小林制药保健品致消费者健康受损,到五家知名车企集体造假,再到日立造船公司篡改数据……日本近期丑闻频出,不仅令“日本制造”的信誉崩...

从小林制药保健品致消费者健康受损,到五家知名车企集体造假,再到日立造船公司篡改数据……日本近期丑闻频出,不仅令“日本制造”的信誉崩塌、跌落神坛,更折射出陷入经济和政治双重怪圈的日本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之巨。

“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

今年3月以来,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含有红曲成分的保健品致人死亡事件持续发酵。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消息,截至本月10日,小林制药共收到249起疑似致死案例的咨询,其中100例被列为调查对象。

同时,日本肾脏学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05名患者在服用小林制药的问题保健品后出现肾功能受损情况。尽管接受了治疗,但超过八成患者的肾功能仍未完全恢复。

有日本民众认为,小林制药没有立即公开产品质量问题且应对迟缓,有隐瞒事件真相的嫌疑。

日本厚生劳动省官网截图

日本自2015年开始实施功能性标识食品制度后,带有“降体脂”“恢复血压”等直观标注的功能性食品在日本市场迅速泛滥。随之而来的,则是相关监管体系的漏洞百出。

日本消费者厅的负责人坦言,面对众多申报产品,政府部门很难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该厅公开的数据库中,甚至仍保留着已经破产或停业的企业。

事件曝出后,虽然日本政府宣布将对已申报的所有6000多种功能性食品实施紧急检查,但这仍无法消除民众的不满和担忧。很多人批评说,日本一些大企业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日本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备。

日本内科医生久住英二表示,小林制药此次丑闻对日本健康食品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恢复公众信任将需要很长时间。“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一旦失去信任,想要恢复就更艰难”。

从车企到船企造假无极限?

如果说小林制药事件引发的震动还不足以触动世界的神经,那么日本制造业的支柱——汽车产业的造假丑闻则足以让国际社会瞠目结舌了。

日本国土交通省上月通报称,丰田、马自达、本田、铃木、雅马哈发动机等五家车企在量产认证中存在欺诈行为,涉及碰撞数据、发动机功率测试数据以及刹车测试成绩的造假。

仅丰田一家,就有大约170万辆汽车受到认证违规影响。

日本广播协会网站报道截图

这起事件直接导致几家车企的部分车型被紧急叫停出货。不仅车企本身,其背后的供应链企业也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分析人士警告称,如果汽车这一支柱产业受损严重,恐将拖累日本整体经济的增长。而日本制造业多年苦心经营的“质量安全可靠、管理精细”形象也面临严峻考验,甚至有彻底崩塌的危险。

日本国际政治经济学者滨田和幸指出,如此大规模的造假行为一经曝光,其影响范围将远超这五家车企。

“车企巨头有很多关联的上下游公司,这些关联公司多达一两千家且遍布日本全国。发生车企不当操作的事件可能会对日本中长期经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车企的麻烦还没完,日本日立造船公司近日又发布信息称,其两家子公司存在“大型船舶用发动机燃油消耗率数据造假”问题。数据造假的发动机数量超过千台,造假时间跨度超过20年,涉及日本国内外市场。

“政治与金钱”问题凸显

事实上,对于日本企业来说,造假违规并非一朝一夕的偶发事件,也绝非药企、车企和船企的“专属”。

近些年来,在日本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从神户制钢到三菱电机等多家日本企业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守住市场份额,纷纷‌选择采取欺骗手段不当牟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孟晓旭看来,日本企业丑闻频出,政企双方均难辞其咎:

第一,泡沫经济破裂之后,日本各届政府均急于恢复经济增长,导致他们忽视了监管等问题。

第二,日本各行业大企业多形成了利益集团,和政界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政治由资本利益诱导的模式掩盖了日本企业在生产当中的很多问题。

第三,日本大企业内部管理僵化,上下级关系界限森严,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相对于企业违规和造假,日本的“政治与金钱”问题恐怕更能触动民众的敏感神经。作为其中最新一例,最初曝光于去年11月的自民党“黑金”丑闻至今风波未平。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出席日本国会众议院政治伦理审查会会议期间谈到自民党各派系的“黑金”丑闻问题

在经济低迷、日元贬值的背景下,通货膨胀、物价高企持续冲击着日本企业的生存空间和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而日本政商勾结丑闻的曝出不仅点燃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更是让难以提振经济的日本政府陷入混乱。

受“黑金”丑闻影响,现任首相岸田文雄及其领导的政府支持率一路下滑。

日本时事通讯社本月在全日本范围内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岸田内阁的支持率仅为15.5%,再次刷新了2012年日本自民党重新掌权以来的最低纪录。

《日本时报》报道截图

有媒体这样形容当下的日本:“自安倍时代晚期以来,一起接一起的丑闻便不断困扰着这个国家,每一起丑闻都进一步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甚至让他们完全丧失了评价政府工作的兴趣。”

《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报道截图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环球深观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