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将谈中印战争:中国军队没有打败我们,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

导读 印度中将谈中印战争:中国军队没有打败我们,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2022年11月21日,印度陆军帕纳格中将在回忆1962年那场战争的时候,他说到一...

印度中将谈中印战争:中国军队没有打败我们,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

2022年11月21日,印度陆军帕纳格中将在回忆1962年那场战争的时候,他说到一句话:

“中国军队没有打败我们,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

1962年中印战争中,印度部队的失败根源于心理上的错误。

一、印度中将帕纳格“中国军队没有打败我们,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

2022年11月21日,印度媒体发表了一篇名为《1962年军队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作用是精神上的失败》的文章,在该文章中,记录了印度退役陆军中将帕纳格(H·S·Panag)对1962年中印边境争端的回忆。

他说道:不是中国军队打败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

1962年印军在和解放军作战的时候特意研究了解放军在朝鲜战争中所使用的战略战术,企图通过研究发现解放军在战略上存在的弱点和缺陷,从而对中国的武装部队进行精准打击。

虽然知己知彼是军事作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印军在作战前了解解放军经常使用的战略战术也是有道理的,但印军却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因素,比如士兵思想教育、士气等。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最终导致印度的失败。

在文章中,印军原陆军中将帕纳格首先分析了印军在中印边境战争中两个阶段的情况。

1962年10月20日-27日为战斗的第一阶段。在该阶段中,解放军采取两翼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术,集中主要兵力进攻主要目标。印军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在部署上存在前重后轻、侧翼暴露的问题,这是军事部署上导致失败的原因。

但第一阶段的失败还有印度在政治上存在的问题,根源于错误的政治决定和军方领导层的默许。当时印度政府一致认为中国不会发动战争,在这一思想的误导下,印度人高举侵略旗帜,企图将中国之领土占为己有,并未实现该目的付诸行动。当时在中印边境执行任务的印军部队在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奋力拼搏,但实际上在经历了几小时的战斗后就被击败了。

帕纳格中将在这里将印军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军事部署和政治决定上的问题两个方面,总结起来就是印军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发动非正义战争,企图将中国的领土据为己有,最终导致第一阶段中的失败。

尽管如此,尼赫鲁还拒绝了中国方面于1962年10月24日提出的“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中国好心想放印度一马,这个手下败将竟然还企图抵抗,简直就是不知好歹!

1962年11月14日-20日为战斗的第二阶段。在这段时期的作战中,解放军不仅拔掉了印军在中国境内的武装据点,还对印军进行了追击作战。

在这阶段的作战中,帕纳格中将认为印度的失败是由“几乎没有政治干预”导致的。战斗中,印度前线军队不仅参与战斗的人数少,而且战线主要通过公路连接,后期补给在战斗后期只能通过空投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军士气受到很大阻碍,仅作战几天就溃败了。

关于印军在作战中的失败,帕纳格中将把原因归结为一方面是解放军实力强大,另一方面是印军对地形和天气情况的错误悲观预估和印度军队高层领导在精神上的错误,这些都使得印军上下存在一种压抑气氛。

当时印军指挥官虽分析过解放军在朝鲜战争中所使用的战略战术,但他们错误认为解放军主要使用的是人海战术和偷袭,对解放军的其他战术一无所知,所以在战斗中出现了几次解放军以少胜多的情况。

另外,印军对中印边境地区的高原气候并不熟悉,他们在作战过程中对天气和地形的预估过于悲观。他们认为在高原地区作战相对困难,需要冬装和充足的食物,但当时印军的后勤补给运送较慢,所以他们较为担忧。当时印军在中印边境线附近建设有较为完善的陆军基地,可以说是不用特别担心后勤问题的。

相比于印军,中国军队在1962年边境作战的时候缺乏补给和可用的基础设施,通信系统也存在较大问题,真正该担忧的是解放军才对。印军的担忧根本就是没有必要的,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给吓退了,进而导致部队战士没有士气。

二、印度军队自己吓唬自己,作战优势全部丧失

1961年中央军委向中印边境地区调集武装部队时,印度陆军还曾研究过解放军的战略战术。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印军这样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熟悉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后,印军能够知道如何对抗解放军的渗透、包围和孤立战术。

同时,为了防止或延缓解放军的前进,印军指挥官认为应该严密防守阵地侧翼,严密监控可能渗透的路线,并在阵地后方保持足够的后备力量随时准备应战。

印军在前线部署4个步兵师的战术存在根本缺陷。当时我邦迪拉地区被印军当作是防御基地,因为这里海拔较高(9000-10000英尺),且分布有山地地形,受到自然条件的阻隔,通信条件较差,以解放军当时的通讯设备无法实现畅通无阻。装备有先进设备的印度军队在这里就可以形成屏障,占据制高点,从而迫使解放军自下而上向印军作战。

印军这样居高临下的战场形势可以说是对自身作战非常有利的,可以使用较少的兵力尽可能地延长战线,这样就可以对解放军的进攻实现拖延,消耗更多的兵力。

从军事理论上来说,印军能够有这样的意识可以说是非常好的,考虑得非常全面,但是在实际作战时,印度陆军并未采取这些措施。如在迪朗和邦迪拉作战的时候,印军各部队的防御阵地上都有充足的后勤供给能够支撑7至10天的消耗。

在这样的条件下,印军本可以重创解放军,但印军前线的指战员不但没有反击,还表现得惊慌失措,军队指挥部还没有开始作战就失去了勇气。随后,在迪朗和邦迪拉作战的印军前线部队接到撤退命令,当时印军全部战士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离开战场了,所以在接到撤退命令后所有人拥挤都着撤退。

根据帕纳格中将回忆,印军在撤退的时候“出现了不少踩踏事件”。他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表示“当做出这一灾难性的决定时,陆军总司令、东部陆军司令和军事行动总干事都在军团总部,仍然是沉默的旁观者”。印度军队高层的沉默和不干预致使这些本不该出现的错误造成严重伤害。

帕纳格中将表示,在中印武装部队作战过程中,印军最主要的失误还是在心理上的失败:

“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

印军和解放军刚开始交火的时候,就遭到了解放军部队的猛烈打击,我们的作战能力让印度军方震惊,当时他们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的部队,都试图迅速改变前线的局势,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解放军“赶跑”。

为了在前线占据优势地位,印军指挥官试图通过积极反击和保持前线阻止敌人的前进。同时,印军指挥官为了阻止解放军前进,对重型武器部队进行了调动,企图通过这样的做法分散解放军的注意力。但即便如此,解放军依然没有减少对前线的压力。

印度陆军的防御战略被证明是多余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印军陆军部队第7步兵旅因战败和破坏而彻底毁灭,对指挥官和士兵的思想产生了不良影响。第7旅作为印度精锐部队,就这样轻易的被解放军击破,很多部队出现低落情绪。

可以说,印军从心理上就已经将自己打败。帕纳格中将对此有更加贴切地表示:

“不然怎么理解,在战争开始之前,4个步兵师被解散,整个114步兵旅从楚舒尔撤出?印度陆军在战争的第二阶段也输得很惨,不战而撤。”

印军在战斗心理上就已经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三、解放军部队发扬优势,克敌制胜

相比于在作战中表现得非常不成熟的印军,解放军的指挥可以说是非常有经验的。1962年的解放军部队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和日本、美国、韩国军队作战的过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战略战术以及应对各种战略战术的方法,尤其是在突破敌人防御阵地、包抄和穿插渗透等方面,这是解放军擅长的地方。

在西山口战役中,印军沿公路建设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蛇”据点,这样的布局在作战中是相对占据优势的。但是我军擅长对敌人情况进行分析,刘伯承元帅将印军这条“长蛇”据点概括为“钢头、锡尾、背紧、腹松”。

在此基础上,我解放军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分进合击,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战斗从1962年11月17日开始,我军战士从指定位置迂回,并在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这时候印军才知道我军已经从多个方向逼近他们的阵地,随后印军自知无力抵抗,经过一天的抵抗之后全线撤退。

解放军当然不会这么轻易地放过他们,多个作战部队在和大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对溃败印军进行穷追猛打,纵深达到15公里。1962年11月,解放军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5063人(其中毙印军辛格准将以下官兵2886人,俘2177人)。

像这样的战斗并不少,如瓦弄地区反击战、里米金之战、都登地区作战、班公洛地区反击战等战斗,解放军都打得非常漂亮。印军每次组织的反击都未见效果!他们自己在心理上就已经失败了!

从印度陆军帕纳格中将的言论可以看出,印度在1962年的这场战斗中,完全是自己将自己打败了!换个角度看,当时的解放军真的太强了!印度中将谈中印战争:中国军队没有打败我们,我们自己打败了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