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美国大选成“骂街”之战 拜特互撕,民众破防

导读 四年之后,“拜特对决”再次登上美国总统选举的舞台。在首场辩论中,拜登与特朗普就经济、外交、民主、移民、种族、医保等诸多议题展开了长...

四年之后,“拜特对决”再次登上美国总统选举的舞台。在首场辩论中,拜登与特朗普就经济、外交、民主、移民、种族、医保等诸多议题展开了长达90分钟的激烈交锋。然而,辩论更多地被美国媒体形容为又一次充满虚言的“口水战”。

辩论伊始,双方甚至未进行传统的握手或开场致辞,氛围剑拔弩张。在选民关心的民生议题上,双方的阐述显得肤浅,焦点似乎偏向了相互的人身攻击,一方指责对方道德沦丧、有刑事定罪记录,另一方则批判对方为“史上最差总统”,让美国陷入国际嘲笑。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两位候选人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无论是结巴还是激昂,回答往往偏离主题,真实性也值得怀疑。美国民众目睹这场充斥着侮辱的辩论,深感失望。

特朗普与拜登的真实能力与个人品德难以简单评估,但在辩论中,对方的描述与评价似乎都将他们置于社会道德标准之下,仿佛连作为普通人都是不合格的。自2016年两人首次对决后,相互攻击未曾间断,“国会山骚乱”更是加剧了关于选举欺诈的争议。伴随着一系列法律纠纷,包括特朗普的弹劾案、拜登儿子的法律问题等,美国国内斗争升级,两位候选人的负面新闻不断。选举过程逐渐演变为一场“谁更糟糕”的竞赛,民众被迫在这之中做出选择。

长久以来,美国将其喧嚣的选举视为制度优势的体现。但实际上,选举已成为候选人互相诋毁的场所。以往,因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选举模式的缺陷被掩盖,候选人之间还能维持某种程度的体面。进入21世纪,随着西方政治制度优势减弱及国内外问题积累,选举变成了操纵与欺骗的竞技场。击败对手不再是通过政策宣传,而是聚焦于个人恩怨,频繁使用揭露隐私和丑闻的手段。

如今的美式选举成了一场闹剧,无论谁是主角,都难逃丑角的形象。两党制衡体系导致了持续的对立和极化,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被卷入“全员恶人”的剧本。为了胜选,许多候选人倾向于成为选举舞台上的演员,而非提出实质性政策的政治家。这背后,或是出于个人利益的算计,或是不良竞争环境的驱使,真正想要阐述系统政策的政治人物变得寥寥无几。

年初的一项民调揭示,绝大多数民主党和共和党选民分别认为,对方党派的胜选将损害美国民主。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指出,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美国民主正处于瓦解边缘的信号,不论实际情况怎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