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什么意思】“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是古代中国对百姓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和期望。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已经很劳累了,应该可以过上相对安定、富足的生活了。其中,“汔”意为“几乎”或“差不多”,“小康”则指一种比“大同”稍低但已较为富足的社会状态。
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民生的关切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常被用来表达对国家治理、人民安居乐业的期待。
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劳》,表达了对百姓长期劳苦后应得到安宁生活的期盼。“民亦劳止”说明百姓已经非常辛苦;“汔可小康”则是希望他们能够达到一个相对富足、安定的生活水平。这句话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也蕴含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话常被引用以强调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表格形式解析
| 词语 | 含义 | 用法/背景 |
| 民亦劳止 | 百姓已经很劳累了 | 表达对百姓辛勤劳作的同情与理解 |
| 汔 | 几乎、差不多 | 表示一种接近、可能实现的状态 |
| 可 | 可以、应当 | 表示一种期望或建议 |
| 小康 | 相对富足、安定的生活 | 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现多用于形容生活水平的提升 |
三、延伸解读
“小康”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曾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状态,而“小康”正是这一理想的具体体现。到了近代,“小康社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如邓小平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旨在让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不仅是一句古文,更承载着对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深切期望。
结语: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一句富有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的古语,它提醒我们关注民生、重视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句话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