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一、文章总结
《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写的一篇政论文,主要探讨了战国时期六国为何相继灭亡的原因。文章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了六国在面对强秦时的战略失误,指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不团结、缺乏远见和战略眼光。
苏辙认为,六国若能联合抗秦,或许能够避免被秦国逐一吞并的命运。但他也指出,六国之间彼此猜忌、互相牵制,导致无法形成合力,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六国者,齐、楚、燕、赵、韩、魏也。 | 六国指的是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 |
秦之强,天下莫能当也。 | 秦国的强大,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 |
然而六国卒以亡,何也? | 然而六国最终还是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 |
曰: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答: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战争不擅长,而是因为贿赂秦国。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贿赂秦国导致自身力量削弱,这是灭亡的道路。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
曰:不赂者以赂者败。 | 答: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也是因为那些贿赂秦国的国家而失败。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因为失去了强大的盟友,无法单独保全自己。 |
故曰:弊在赂秦也。 | 所以说,问题出在贿赂秦国上。 |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秦国除了通过战争夺取土地外,小一点的可以得到城邑,大的可以得到城市。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比较秦国从战争中获得的土地,与通过胜利而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了一百倍。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 诸侯国失去的土地,以及因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实际上也是一百倍。 |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所以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想想他们的祖先,冒着霜雪,砍伐荆棘,才有了这一寸一尺的土地。 |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子孙却并不珍惜,轻易地送给别人,如同丢弃草芥一般。 |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才能换来一夜的安宁。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但一抬头看四周边境,秦军又来了。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欲却没有满足,献给它的越多,侵犯就越频繁。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所以不用打仗,强弱胜负就已经决定了。 |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到最后被颠覆,这是理所当然的。 |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
此言得之。 | 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 |
三、结语
苏辙的《六国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剖析,揭示了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即缺乏团结与远见,一味依赖贿赂,最终导致自身衰亡。文章虽短,但立意深远,对后世的政治策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