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形于色解释是什么】“怒形于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愤怒时,情绪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情绪的外在表现,也反映了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下面将从含义、出处、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
“怒形于色”出自古代文献,常用于描写人在生气时的外在表现。该成语强调的是情绪与外貌之间的关系,即愤怒的情绪会直接体现在脸上。它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形象感。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某人因不满而眉头紧锁、脸色难看时,就可以用“怒形于色”来形容其状态。此外,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分析人物性格或心理状态,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怒形于色 |
含义 | 愤怒的情绪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
出处 | 出自《左传》等古代典籍(具体出处较难考证) |
结构 | 动宾结构,表示“愤怒”被“表现在脸色上”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因愤怒而显露情绪 |
近义词 | 怒火中烧、气急败坏、面红耳赤 |
反义词 | 心平气和、泰然自若、神色自若 |
例句 | 他一听这话,怒形于色,立刻站了起来。 |
使用场景 | 文学描写、人物刻画、心理分析等 |
三、小结
“怒形于色”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对人类情绪反应的一种形象描述。它提醒我们,情绪不仅仅是内心的波动,也会通过外在的表现被他人感知。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恰当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